当前位置:穿越中国—新华通讯社主办! >> 关注产业 >> 浏览文章

金融惠才“组合拳” 精准滴灌人才科创

来源:新华社-穿越中国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3日 点击数:

人才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的金融后盾,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创新项目。近日,我省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有效推动江西人才金融总量的扩大,通过股、贷、债、保、担及债务化解等多元形式协同发力,大力推广“人才贷”、发挥政信类贷款优势、拓宽信贷支持覆盖面、用好用足政策工具以及合理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增强银行机构放贷意愿;引导风投、创投、基金等,为“种子期”“成长期”人才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在江西,“支持一位人才,激活一家企业,引领一个产业”的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随着人才金融综合服务的不断深化,服务内容已从单纯的融资支持扩展到覆盖创业全周期、全流程、全方位的深度服务。

用积分绘出企业创新“画像”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南昌高新区艾溪湖北路的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二期项目数谷产业园正全速推进建设。该项目总规划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拟建成全省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吸引省内外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总部落户南昌。目前,该人才产业园核心区一期落户项目41个,集聚包括12名院士、13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千余名人才。

据了解,南昌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搭建了企业创新积分制平台,建立企业信息库,动态接入企业工商信息、知识产权、社保人员、征信、投融资、上下游企业、经营风险、舆情信息等数据,并以政务数据为补充,实现对企业创新发展情况的精准画像,帮助金融机构摸清企业创新能力的“家底”,提高精准服务企业质效。

“聚焦企业生长全生命周期,精准施策,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生态;聚焦科技金融,搭建平台,助力企业‘知本’变‘资本’;聚焦融资难题,靶向发力,促进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南昌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用强表示,近年来,南昌高新区始终将人才视为支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不断发挥金融在创优人才环境中的支撑作用,打好金融惠才“组合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截至目前,该创新积分制平台已入驻金融机构20家,上线各类信贷产品51个,累计为300余家企业实现授信76亿元。

让金融服务精准“滴灌”

创新积分制能有效打通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间的沟通壁垒,也为科技与金融深度“联姻”提供有力抓手。

江西辖内多个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江西省金融控股集团充分发挥集团旗下省内最大、评级最高的担保机构江西信担,以及省内首家地方资产管理机构江西省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融资增信、债务风险化解等环节中的功能作用,推出“人才助力担”“人才资管通”等产品服务。

浙商银行南昌分行围绕人才个人和人才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总结了10大场景、配备了16大专项产品服务,针对初创期企业提供信用类人才支持贷、创业担保贷等产品,通过一系列分门别类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设立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升级专属人才服务产品,组建专职人才服务团队,匹配专属人才增值权益。”江西银行副行长程宗礼表示,该行打造的“四专”人才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以“聚才引智”引领创新发展。

据介绍,江西银行在2017年就率先成立了江西人才服务银行,2022年更名为江西银行人才金融服务中心,并在11个设区市分行成立人才金融服务中心。

2023年9月,江西银行推出“江西银行真金诚意惠赣才3.0”产品政策,将“安居”“乐业”两大系列产品,融合绿色发展、“1269”行动计划、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四大特色领域,实现政策融合、服务叠加。其中,国家级人才创办及任职的企业信用贷款额度最高1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额度最高200万元,并按照“一事一议”原则享受优惠贷款利率。

截至2024年5月末,该行人才库共登记人才6916人,现已全部完成对接。“乐业”系列企业贷款余额44.97亿元,较上年新增5.7亿元,累计投放超200亿元“;安居”系列个人产品落地3378笔,授信额度共计2.21亿元。

人才金融服务体系亟待优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在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等“硬实力”方面存在差距,更需要在细化人才服务等“软实力”方面下功夫。

据江西省博库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导师罗峰介绍,我省多数创新创业项目从“种子期”起步,前期研发投入大,短期内难以产业化,项目要想创业成功,仅靠政府前期的无偿支持远远不够,需要基金投资、银行贷款、产业资本等全周期跟进支持。

罗峰表示,创新创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加强政府政策顶层设计,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统筹基金、补贴设置的系统性、协同性、阶段性,以“投贷联动”“投投联动”“事后奖补”相结合的支持方式,实现政策互通联动,一方面,提升政策的吸引力,加大资本基金导入、优化人才基金投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人才项目投资,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投资环境,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发挥财政引导资金和产业基金优势,实现人才基金、科创基金、产业基金相互协同,完善人才(团队)培育链条,用优质的“金融活水”浇灌人才项目,助推创新人才集聚赋能、助力优质项目落地见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外引内联、深度融合。

文/万昱本报全媒体记者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