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正是鲜枣上市时节。穿行在山西最南端运城市临猗县庙上乡的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泛着白光的设施枣棚。道路两侧,大大小小的鲜枣购销点里,农户和客商正在忙着分拣和包装。
8月29日,山西省临猗县庙上乡的村民在分拣冬枣(手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孙亮全 摄
“百分之六十的农户在城里有房,百分之七八十的农户家有小轿车。”当地干部说,这是庙上乡枣农“腰包”里的实力。
带动枣农致富的这颗枣,以前是梨枣,现在是冬枣。近30年间,政府接力搭台,百姓持续苦干,依靠枣产业,当地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富民道路。
庙上乡10万亩耕地上,种植了8.5万亩冬枣,其中6.5万亩是生长在大棚中的“设施枣”。每年6月到10月,全国各地的枣商都会聚集在这里,将鲜枣一车一车运到大江南北的市场,甚至出口到国外。
“外地客商需要提前向枣农‘定园’,在枣成熟前预订下来,不然买不上。”庙上乡党委书记荆晓丽说,除了传统线下销售,当地鲜枣的电商、直播带货等网络销售已达到全部销量的近四分之一。目前全乡年产鲜枣近2亿公斤,产值达10亿多元。
山西省临猗县庙上乡的设施枣棚(8月29日手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孙亮全 摄
庙上乡山东庄村村民刘太原家里有26亩地,全种了春棚枣树,今年已经收获完毕。“一亩地能卖一万四五,全部纯利润二三十万元。种枣户都差不多,谁家一年还不挣个十来万?”他说。
庙上乡以前可不产枣。
靠近黄河的临猗县是传统农业县,过去以盛产粮棉著称。但黄河支流涑水河流经的庙上乡,水多碱大,粮棉产量都低。
“也种过别的东西,都不行。”53岁的刘太原说。1993年,山东庄村在省里一家研究所工作的毕平根据家乡情况,培育出“临猗梨枣”,并在家乡推广种植,获得了成功。此后,村民们开始挖野生酸枣树,栽到地里后再嫁接梨枣。在政府引导下,短短几年间,庙上乡梨枣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8万亩。“枣树喜欢盐碱地,劣势反倒变成了优势。”庙上乡乡长史卫泽说。
随着梨枣产业的快速发展,货架期短、卖枣难等问题接连出现。到2007年,临猗县梨枣产业跌入低谷。当地开始更换品种,嫁接市场效益更好的冬枣。
2009年,临猗县制定了枣业二次振兴战略,针对鲜枣品种杂、管理难、雨季裂果、货架期短等瓶颈,推广设施大棚、矮密早栽培、配方配肥、环剥环割、生物防治等技术集成。
“光设施大棚就分为地坑暖棚、棉被棚、钢架棚、春棚、遮雨棚等5种,将鲜枣上市期从10月份变成了从6月持续到10月底。”庙上乡农村经济管理中心主任詹保庭说,货架期延长了5个月,促进全乡枣农增收6亿元。
8月29日,山西省临猗县庙上乡的农户在结满冬枣的枣树前笑逐颜开(手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孙亮全 摄
近些年,临猗县持续以果兴县、以果富农,已经形成了“坡上苹果坡下枣,中间石榴长得好”的果业格局。全县150万亩耕地中,苹果、鲜枣等果品种植面积达110万亩,全县年产水果25亿公斤以上,出口37个国家。小鲜果已成为当地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