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四代在展示布扎工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记者严勇
在浆糊的作用下,布料没有了柔软的“性子”,经张四代的巧手,变得有棱有角,有了小老虎的雏形。她特意留下一个口子,往里填充了些艾叶,再选用各色丝线加以缝制。
“这是一针一线一布后的完美转变。”集齐了“十二生肖”后,张四代特意给它们拍了“合影”,发到了朋友圈。
在位于云南省剑川古城五马坊的小巷子里,张四代开了一个布扎工艺体验馆,取名“四代布扎”。从事布扎制作近十年来,这里见证了很多她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布扎新品。
布扎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好色彩鲜艳的布料后,按预先设计的图案缝成雏形,填入艾叶等,再用刺绣针法精心制作。无论是造型还是配色,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9年,白族布扎入选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是布扎独特的文化特征。张四代说,很早以前,白族姑娘就有做布扎的传统,剑川县一带尤具代表性。选取的题材多为十二生肖、白族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或寓意吉祥如意的物品。
按当地习俗,每逢端午节,大人都会在孩子胸前佩戴一串“猴子串”,用以驱邪镇恶。传统上,一串布扎通常由猴子、绣球、八卦等3到8件小饰物组成。“绣球寓意吉祥,猴子表示机灵等等。”张四代说。
很多布扎艺人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布扎,因制作成本大、受众少,市场化程度偏低,传承发展之路一度受阻。剑川县文化馆馆长杨万涛说,端午节一过,基本上就没人戴这些东西了,一年也就这么一次集中“上市”的机会。
如何让传统的布扎物件更贴近生活?这让张四代开始去探索全新的创作模式。在跟当地老艺人学习一段时间后,她成功设计出布扎系列的卡包、钥匙扣、胸针等日常用品,颇受年轻人欢迎。此外,一些适合放在汽车、卧室的小摆件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无论是佩戴时间还是使用空间,我们都进行了拓展,这让布扎工艺有了更广的销路。”张四代说,主动求变已经成了多数布扎手艺人的共识。
在剑川新仁村,同样敢于突破传统的杨银梅经常和同村妇女围坐一起讨论布扎创作。农忙时下地干活,一有空就赶订单。最近,她们接了一个大订单,要赶做1000份布扎新品。
“单个布扎价格在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十多个人长期跟着我做,一有订单我就派发给她们。”杨银梅说,对于在家照顾老人小孩的妇女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增收机会。
曾有顾客说,这些小物件喜欢归喜欢,但对成年人来说未免有些幼稚。来自消费者的这一反馈促使她在设计上创新。此后,她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推出了布扎手链。“这一款新品分为儿童款和情侣款。”杨银梅说,传统得保留,但也需要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把布扎手艺“盘活”。
正是在这些创新者的努力下,布扎由传统的小物件逐渐转向兼具实用性和欣赏性的工艺品,更多地面向消费市场。近年来,由政府和行业部门组织的布扎工艺培训班吸引了当地很多妇女参加,每年还有来自一些大学的师生前来观摩学习。
“早上还是几块布,下午就成了‘小萌宠’,学员们很有兴致。”杨银梅说,有年轻人参与进来很好,布扎的传承与发展仍要进一步打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