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穿越中国—新华通讯社主办! >> 科技前沿 >> 浏览文章

陈康令:“互联网+”博物馆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8日 点击数:

作为文旅融合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各国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应借力“互联网+”共同探索数字时代民心相通的新路子

加快文旅产业复苏是全球抗疫合作的重要部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提供强劲动力。今年4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长网络会议提出,培育数字文化新业态正成为疫情防控期间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数字文化产业将成为疫后恢复发展的重要选项。二十国集团旅游部长特别视频会议声明指出,应推动旅游业创新,通过促进在旅游业中融入数字技术和创新实践,帮助企业家和从业者适应新的后危机时代。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共同发展数字文旅、携手创新人文交流,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彼此认同,也有利于恢复经济活力、夯实社会基础和人文基础。作为文旅融合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各国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应借力“互联网+”共同探索数字时代民心相通的新路子。

一是使用互联网思维,加大博物馆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外人员流动往来大幅减少,对于博物馆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博物馆协会的研究指出,全球近90%的博物馆曾经或依然关闭。即便是现在恢复开放的博物馆也面临着展览取消、观众限流、安保、经费等许多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因此,各国各地博物馆有必要借助网络和多媒体平台“抱团取暖”,共同商讨“后疫情时代”亟须解决的管理问题、找寻潜在的发展机遇。近期上海博物馆组织的“国际博物馆人云上对话”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017年成立的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现有161个成员单位,其中国际机构50个、中国机构111个,核心使命是推动博物馆开展国际合作,特别是文化遗产领域的主题展览、信息共享、联合研究、专业人员交流和人才培养。作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多边合作平台,除了以“线上+线下”方式召开重要会议外,联盟应利用好国内外游客尚未大规模恢复参观前的“窗口期”,深入挖掘和共享成员单位潜藏的大数据价值,组织制定跨境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保护办法,协商促进国际文博交流的网络视频制作和传播方案等。

二是利用先进数字技术,放大“云”游博物馆的社会效益。疫情发生以来,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数字文旅产业呈现出异军突起、逆势上扬的特点。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全国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仅春节期间的总浏览量就超过50亿人次。“云”游博物馆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长期“宅”在家中产生的厌倦、焦虑等情绪,还能为学校的线上教学提供精致翔实的素材。比如《故宫名画记》提供了300多幅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的超高清数字影像欣赏和多媒体导览内容,明代《丝路山水地图》、清代《万国来朝图轴》等纷纷进入复旦大学《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等课程的“云课堂”,成为古代丝绸之路教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当前,海外的疫情变化依然有不确定性,许多国人的海外旅行和观展计划不得不延期乃至取消。国内博物馆可以和国际旅行社合作,做好对游客和观众群体需求的调查研究分析,运用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数字技术,与“一带一路”沿线博物馆合作策划更多生动有趣的线上展、云旅游、云考古“套餐”项目,为游客和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美妙体验。此外,方兴未艾的研学旅游也要增添更多“一带一路”元素,结合动漫、游戏开发新课程,让广大儿童和青少年从小就具备宽广的全球视野。博物馆要树立“客户导向”的思路,优化网站和新媒体建设,完善数字化导览服务。

三是运用跨境电商平台,扩大销售博物馆特色文创产品。《2019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数据报告》显示,淘宝天猫各大博物馆旗舰店最近一年累计访问量达16亿人次,是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的1.5倍,其中有1亿用户是“90后”,实际购买过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消费者数量近900万。对于网购文创产品的新形式,全球知名博物馆也显示出颇高的兴趣和积极性。故宫博物院收割无数粉丝,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荷兰梵高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等也纷纷入驻。

疫情发生以来,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博物馆经营受阻,暴露出缺乏市场化运作、产品挖掘不充分等问题。同时,知名电商平台早在去年年初就实施了新文创计划,帮助博物馆等文创IP孵化和发展,在消费者和优质产品之间搭建桥梁。广大国内外博物馆应激发自身活力,将线下“参与+体验”互动模式复制到线上,积极探索“直播带货”文创产品的新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成千上万的精美建筑、器物、雕塑、壁画等文化遗产赋予崭新生命力。例如,可以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一带一路”古代货币文创产品,让东方方孔钱和西方金银币一同“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单位:上海博物馆学院、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